圖片·故事|只要下功夫 深山油果果能帶來好日子
任奶奶(右)在自家門前篩曬茶果
深秋時節,是油茶果收獲的季節。“三籮筐的茶果,能榨出一桶茶油,卻比別的油要香得多......”同合村的任奶奶和鄰居奶奶一起坐在院子里,邊篩選油茶果邊細數著茶油的優點,話語間透著對山茶油的喜愛。
同合村位于巴馬瑤族自治縣燕洞鎮西北部,全村總面積為21.6平方公里,耕地面積為1280畝(全部是旱地),人均耕地面積僅0.47畝,是最典型的九分石頭一分土的大石山區。登高遠眺同合村的云盤山,目之所及,多是油茶林海,在這個2844人口的村莊,就擁有油茶種植面積2500畝。
過去,產出的油茶果,村民們一半榨來自己食用,一半用來換錢補貼家用,自給自足。如何因地制宜,更好利用山區發展“綠色產業”,走出一條“綠色產業”之路,成為了擺在同合村面前的難題。
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,同合村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因地制宜,讓產業指導員走進群眾家中,開展油茶種植技術培訓,引導群眾進行科學的種植和管護。加大油茶銷售渠道宣傳,擴大油茶知名度,把本村油茶往外輸送,讓老百姓獲得更多收入。同時,鼓勵更多的貧困群眾種油茶。2020年,對新種植油茶的41戶貧困戶給予產業獎補109620元。隨著油茶產業迅速發展,每年全村人均收入達2000元。油茶種植不僅給村里帶來綠色增量,也為貧困戶群眾增收拓寬了渠道。
“原來的果果一小個,樹子老化了不改造,結的少,只能撿十多擔,F在的油茶品種好,果粒大,產量就高,能收四十多擔。”同合村的貧困戶張連合笑呵呵地說道。
“油茶是生態長線產業,種植5年才掛果,但是豐產期卻長達60年至80年,是‘先苦后甜’才結下的果,就像脫貧攻堅工作,前面雖是難啃的硬骨頭,但是幫扶群眾脫貧后,讓他們擁有自足發展的能力,群眾的日子就會越過越甜。”該村駐村第一書記周猛說道。
除了油茶產業,同合村繼續支持貧困戶種桑養蠶,養殖小谷雞等全方位發展特色產業增加收入。近三年來,全村兌現了兩批養雞牛馬羊等產業獎補遍及150多戶貧困戶共計200多萬元的目標。同合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54戶1141人實現了全部脫貧。(巴馬縣紀委監委 黃肖樺)
相關鏈接:圖片·故事專題
編輯:嚴雪瑩